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面对发展的积淀和八成国土面积的县域空间,下一个五年规划陕西县域经济的发展战略与定位,应更加深度的融入和参与“一带一路” 陆上枢纽、国家能源与创新双轮驱动基地、西部协调发展核心支点、中华文明传承创新高地等持续建设。其发展既服务于国家区域均衡、能源安全、对外开放等战略需求,也要通过自身产业升级与生态保护,成为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示范样本。随着国家战略的持续推进,陕西县域经济体系的构建将在新发展格局中进一步强化“连接东西、带动西部、服务全国”的区位功能,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综合质量与水平。
“十五五”时期陕西县域经济发展核心赛道方向选择——
一、分类发展与特色产业集群。将继续深化县域功能定位,按照产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县、生态功能县三类实施差异化发展。产业功能县重点推动资源依赖向科技赋能转变,聚焦主导产业延链补链,推动能源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关中地区强化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等产业链集群;农产品主产县聚焦农业产业链延伸,依托“3+X”特色农业体系,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区域性冷链物流中心,推动“三品一标”农产品上行,未来将强化深加工和品牌化;生态功能县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和清洁能源,打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样板。
二、工业升级与园区提质。产业园区是县域经济的核心载体。继续实施和深化“园区三年提升工程”,创建更多超大产值园区,并在“十五五”期间进一步优化布局。支持县域工业集中区整合优化,推动“退城入园”和产业链配套。创新“飞地经济”模式,推进通过跨区域要素重组,实现资源禀赋集聚增值。完善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化厂房和研发中试基地,降低企业入驻成本。同时,推动“亩均效益”评价和低效企业退出机制,提升园区集约化水平。
三、新兴产业培育与数字化转型。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将成为县域经济新动能。如陕北吴起县布局大数据产业园和风光电项目,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关中泾阳县设立秦创原平台,引进“小巨人”企业实现“西安研发、泾阳制造”。政策层面将设立产业基金支持数字经济,例如蒲城县设立亿元创新基金。
四、城乡融合与基础设施提升。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是重点,持续将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提升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同时,分类建设重点小城镇,培育工业大镇、商贸强镇和文旅名镇。交通物流要依托“一带一路”建设物流节点,如西安—咸阳联动发展光伏新能源项目,并推动县域寄递物流体系全覆盖。实施“县域交通通达工程”,推进“数字县域”建设。
五、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生态功能县将重点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产品。例如,陕南地区推广“平台+景区+农户”模式,如商洛市通过举办国际赛事提升县域文旅影响力。政策上,建立自然资源生态补偿机制,给予适度补偿,并优化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模式。陕北能源大县推进节水改造和循环化利用,如府谷县金属镁,未来将向高端镁合金延伸。
六、推动区域协同,融入国家战略布局。持续深化西安都市圈辐射带动作用,强化“研发在西安、转化在县域”机制,推动关中科技赋能创新发展区建设,支持宝鸡、咸阳等市承接西安产业外溢,发展卫星城和产业配套园区。优化区域利益分配机制,探索税收分成、GDP核算等跨区域协作模式,增强县域与中心城市的产业协同度。推动陕北、关中、陕南差异化联动,陕北能源县需加快绿色转型,发展金属镁深加工等循环经济;关中地区重点发展先进制造和数字经济;陕南则聚焦绿色食品和生态旅游,形成“北转型(强化能源革命与多元转型双轮驱动)、中升级(强化西安都市圈辐射带动)、南循环(生态经济与绿色产业深度融合)”的格局。
继续依托‘一带一路’拓展开放型经济。加强物流枢纽建设,如靖边县打造“一带一路”陆港试验示范区,依托中欧班列和西部陆海新通道扩大煤炭、农产品出口。推动自贸试验区政策向县域延伸,培育外向型产业示范区,支持安康、商洛等市发展跨境电商和加工贸易。深化苏陕协作、沪陕浙陕合作,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重点引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
七、破解发展瓶颈,激发县域内生动力。
(一)创新要素保障机制。一是土地政策,探索工业用地“容缺预审”,对考核优秀县域给予建设用地指标奖励,盘活闲置土地资源;二是资金支持,设立县域产业引导基金,重点支持特色农业、先进制造业和文旅产业,市、县按1:1配套。三是人才引育,实施“农村创业创新带头人培育行动”,推广“企业+集体+农户”合作模式,吸引返乡人才创业。
(二)优化营商环境,激活民营经济。一是推行“市县同权”改革,下放行政审批权限,设立“企业安静生产期”,实现“有呼必应、无事不扰”。二是完善“陕企通”等服务平台,推广“免申即享”政策兑现模式,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三是支持个体工商户“个转企”,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快数质齐升。
八、巩固脱贫成果,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一)完善联农带农机制。一是推广“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增收。二是发展庭院经济和社区工厂,通过以工代赈、技能培训促进脱贫人口就业,防止返贫。
(二)推动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一是建立区域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激活农村土地资源。二是完善县域商业体系,实现县县有连锁商超、乡镇有商贸中心、村村通快递,扩大农村消费。
(三)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县域承载力。一是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重点建设特色小城镇,完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二是加快县域交通网络升级,如靖边县构建“三通道”物流体系,提升煤炭、白货运输效率。三是实施数字乡村建设行动,扩大5G网络覆盖,发展农村电商和智慧农业。
陕西县域经济有望在“十五五”期间实现总量跨越与质量跃升,为全省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