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线律师说丨春招常见套路避坑指南请收好!

西部网民生热线
2024-03-13 17:41
点击数:

西部网讯(记者 杨晏宁)当下正值春招求职季,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们奔赴在求职路上,不注意就会遭遇招聘套路。那么,面对“黑中介”“假兼职”“乱收费”等求职陷阱,如何防止“中招”?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卢霞律师结合案例进行了相关法律解析,这份避坑指南请收好!

案例一 黑中介陷阱

求职者小王经人介绍,在网上与一中介机构建立了联系。该机构称缴纳2000元中介费便可安排小周去一集团做销售,月薪2万元,提成另算。小周很快与该机构签署了服务协议并支付了中介费。随后,中介机构告知小周,该集团因故不招人了。小周要求退还中介费遭拒。随后小周向中介机构索要资质,中介机构工作人员称资质正在办理中,无法提供。

律师解析:

根据《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第五十五条规定:“职业中介机构提供职业中介服务不成功的,应当退还向劳动者收取的中介服务费。”第七十三条规定:“在职业中介服务不成功后未向劳动者退还所收取的中介服务费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

卢霞表示,求职者应选择具有正规资质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或平台查看其是否取得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最好选择诚信度高、经营规范的服务机构。不要轻信中介机构的口头承诺,务必签订正式服务协议。如遇“黑中介”,请及时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若个人财物、人身安全等合法权益遭受侵害,请保留好相关证据并立即报警。

案例二 兼职陷阱

一公司在招聘平台发布“兼职文员”职位招聘信息,声称“可在家办公,日结高薪,月入过万,工作轻松自由”。求职者小赵在网上向该公司投递简历进入工作试用期后,被要求下载一款APP从事“刷单”工作。起初,小赵还会得到小额收益,但当加大刷单商品价值时则被企业告知,由于系统问题暂时无法返款,最终损失达数万元。

律师解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以虚假“兼职”“刷单”为由,骗取他人钱物,数额较大,已触犯《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涉嫌诈骗罪。“求职者在网络上千万不要因为刷单兼职而动心,切勿抱有侥幸心理,切勿轻信陌生人的术语,拒绝刷单,以防上当受骗。”卢霞提醒道。

案例三 收费陷阱

陈某应聘商务司机,中介公司以体检费、服务费等为由向其索要4000多元。在付过钱后,陈某并未被安排相关工作。随即陈某意识到自己受骗,便来到中介公司要求退款。但是中介公司不仅拒绝退款,反而对其进行言语威胁和拳打脚踢。后据案件承办检察官介绍,在这不到四个月的时间里,该中介非法获利高达24万元。

律师解析: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以任何名义收取劳动者财物。”《人力资源市场暂行条例》第二十七条规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受用人单位委托招聘人员或者开展其他人力资源服务,不得以招聘为名谋取不正当利益。用人单位或服务机构,均不能以收取押金、保证金、服装费、资料费等名目作为求职者的录用入职条件。”

应聘工作本身并不需要任何费用,对于将先交报名费、培训费等作为条件的招聘面试都要谨慎对待。入职体检通常也都是要求求职者自行到二甲以上医院进行,正规单位不会代收体检费用。

卢霞提醒,求职者一旦遭遇侵害,请立即拨打12333电话或前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如果人身安全受到威胁或伤害请立即向公安部门报警。

案例四 借贷陷阱

求职者小王在某招聘平台看到招募货车司机的信息“开货车拉货、C1驾照即可、每月保底收入28000元”。面试时公司承诺收入能保底,但前提条件是必须要在该平台购买车厢长度4.2米的货车,只要买了车就可以和他们合作的物流公司签订合同。但在购买了一辆轻型卡车后,小王发现既没货拉,又无活干,最后不仅没挣到钱,还背上了巨额贷款。

律师解析:

“公司为了让应聘者得到相应工作,采取捆绑销售的方式让其买车,严格意义上讲违反了《劳动合同法》,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行政部门投诉。”卢霞解释,求职者在找工作时被要求支付高额保证金或自带生产工具时,应当警惕,需要通过实地走访、企业工商登记信息联系等方式来核实该工作的真假。

卢霞提醒,如果求职者应聘的工作真实存在,应该谨慎选择信誉良好的公司,在签署合同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的所有条款,特别是关于定金、退款、违约等方面的条款。同时,求职者还应妥善保存书面合同、通信记录等。

案例五 传销陷阱

一家自称某电信服务代理商的公司,在网络招聘平台广泛发布招聘信息。该公司对所有应聘者一概录用,并要求应聘者入职时办理每月159元、押金1440元、合约期为24个月的5G通信套餐员工卡,应聘者唯一的工作就是每月招聘不少于10名新人,以此不断发展下线。此案造成很多人员被骗,有的受害者甚至深陷其中。

律师解析:

根据禁止传销的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具备以下特征就可以判定涉嫌传销:一是交纳或变相交纳入门费,即交钱加入后才可获得计提报酬和发展下线的“资格”;二是直接或间接发展下线,即拉人加入,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三是上线从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下线的销售业绩中计提报酬,或以直接或间接发展的人员数量为依据计提报酬或者返利。简而言之,只要具备“交入门费”“拉人头”“组成层级团队计酬”就可认定为涉嫌传销。

“求职者日常要了解有关传销的法规,掌握识别传销的基本知识,自觉抵制诱惑,树立防骗意识。求职者一旦被骗、遭受侵害,应立即报警求助,并可及时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投诉举报。”卢霞表示。

案例六 合同陷阱

求职者小吴在某招聘平台看到一企业发布的普工职位招聘信息。他应聘后,有关管理人员明确表示“月薪2万元”。在小吴入职签订劳动合同时,公司却以少缴个税为由,要求在合同中写明月薪0.8万元,并口头承诺会将其余款项以报销住宿费、加油费等方式补齐。小吴因入职心切,签订了劳动合同。在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公司认为小吴不能完全胜任岗位,要求他尽快离职。小吴要求公司按照最初明确的2万元月薪支付自己一个月工资作为代通知金并另外支付一个月工资作为经济补偿金,但公司却主张以书面合同为依据,按照0.8万元的月薪标准进行相应补偿。

律师解析:

劳动者在入职前一定要仔细阅读并认真签订劳动合同,尤其要核实清楚涉及个人权益的重点条款如劳动报酬、社保缴纳、休休假等,并保留相关证据。切勿听取口头承诺。

案例七 扣押证件陷阱

广东深圳的张女士成功面试了一家电子商务公司,在咨询入职手续办理细节时,被告知需上交毕业证原件。张女士询问上交的具体用途,公司工作人员称要查验其信息,且毕业证要一直在老板那里保管,直到张女士离职时才予以归还。由于对这一要求存疑,张女士最终拒绝了该公司的职位。

律师解析:

“扣证件”是指用人单位或中介机构借保管或经办社会保险、申办工资卡等业务名义,扣押求职者身份证、毕业证、学位证等个人证件原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九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不得扣押劳动者的居民身份证和其他证件,不得要求劳动者提供担保或者以其他名义向劳动者收取财物。”所以在求职过程中如果遇到用人单位以花样繁多的理由收费,如需租用、购买各类工作设备或交钱、贷款才能够安排岗位等,一定要立刻警惕求职骗局,果断拒绝以免上当受骗。

“如果遇到扣证件的单位,劳动者可以向劳动监察部门举报。如需要提供证件复印或者影印件的,要在合适位置注明具体用途。”卢霞表示

发表您的看法
网上昵称:
发言主题:
发言内容:
提交
跟帖留言

现在还没有评论!

更 多 0/0
我要留言
  • 密码登录
  • 验证码登录
  • 单位用户登录

登录

登录

注册账号

  • 新用户注册

注册

已有账号

根据《互联网跟帖评论服务管理规定》互联网留言须实名认证,本平台将严格保护用户隐私。
  • 找回密码

确认修改密码

返回登录